来源于:大鱼光慧
五台山
五台山是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名山,也是中国的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其实不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五座山的统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化身又称“五方文殊”。
五台山由五大山峰环抱而成,山峰顶端平坦宽阔,故称为“五台”。而这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代表了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上,分别建有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寺庙,分别是东台顶的望海寺,西台顶的法雷寺、南台顶的普济寺、北台顶的灵应寺、中台顶的演教寺。
缘起
佛教传入五台山,一般认为始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
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于是二人开始在此建寺。
五台山的五台顶所建寺院始建于隋朝。隋文帝时期,崇信佛教的这位帝王,登基称帝后,先后诏令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上修建了五座寺庙。
1998年9月份,山西省佛教协会、五台山佛教协会和五台景区,联合建造了五顶文殊菩萨的铜像,供奉于五台顶峰。
东台望海寺供奉的是聪明文殊、西台法雷寺中供奉的是狮子文殊、南台普济寺供奉的是智慧文殊、北台灵应寺供奉的是无垢文殊,中台供奉的则是孺童文殊菩萨。
此举也成为继隋文帝时期以来,1500多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五尊同造活动。
五方文殊
东台——望海峰——聪明文殊菩萨
西台——挂月峰——狮子吼文殊菩萨
南台——锦绣峰——智慧文殊菩萨
北台——叶斗峰——无垢文殊菩萨
中台——翠岩峰——孺童文殊菩萨
“智慧文殊”一般右手握“智慧剑”,象征以智慧剑斩烦恼结。(或是手持如意,象征智慧成就)。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代表智慧的思维。
五台顶上既有聪明文殊,又有智慧文殊。
聪明和智慧有所不同。汉语中的”聪明:一般指记忆超强,智力发达,理解能力强。而“智慧”既包括聪明才智,又兼有辨析、创造思维能力,和较高的悟性能力等。
有观点总结为,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而智慧则是一种生存境界的体现。
“狮子吼文殊”,代表了文殊菩萨智慧与威猛的一面。佛法中,狮子为百兽之王,狮子一吼,百兽脑裂。可祛一切邪恶和负面能量,震慑魔怨,还世界和内心一片清宁。
“孺童文殊”说明,菩萨除了在佛经中,聪明智慧第一,还有一颗童真的善心。
佛经中,文殊菩萨的名字意译为“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指的就是美妙、雅致、可爱……
民间称,文殊菩萨也常会化身为天真可爱的孩童,童子是天真可爱、烂漫无邪的,他们总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无垢”一词指的是身心清静,净白无垢。佛教是清静之地,无垢文殊菩萨供奉北台顶灵应寺。
北台叶斗峰不仅是五台中最高的峰顶,也是华北地区的最高山峰。登临北台峰顶,山上绿草茵茵,金井池清水碧池,大地清洁,一片纯净,可谓一尘不染,一片清静清凉净土。因此在民间,也就有了“登北台,拜文殊,会让心地纯净”的说法。
朝圣
朝圣五台山有“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别:
五台山朝圣,朝拜台怀镇黛螺顶的五方文殊为“小朝台”,登五个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为“大朝台”
如果选择“小朝台”,集中在台怀镇朝拜,则可以游览三十多座寺院,如五爷庙、塔院寺、显通寺、黛螺顶等。
而黛螺顶把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在一起,登上这里就像上了五大高峰。俗话也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虔诚的佛教徒通常以台怀镇为中心和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
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的。
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虔诚、慈悲的心,来一次五台山朝圣之旅。也祝愿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