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九华福地
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
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 1 -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
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愿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
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 2 -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
九华山,作为执掌幽冥界的地藏王菩萨道场,是世界地藏信仰者的精神圣地,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地藏王菩萨道场。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唐天宝年间(742~756)改名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方圆120平方公里,主峰十王峰1342米,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5A级的著名游览胜地,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78座,佛像6000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
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日出、晚霞、云海、雾凇、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 3 -
九华山肉身菩萨之金乔觉——金地藏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在唐朝开元年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最后99岁的时候圆寂。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族金乔觉(696 —794年),24岁时削发为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于山深无人僻静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
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闵氏自然不暇思索、慷慨应允,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
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叹未曾有,由静而惊,由惊而喜,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并为持戒精严、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
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精进修行。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氏父子。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骨节有声,如撼金锁”。
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
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九华山以“香火甲天下”、“东南第一山”双重桂冠而闻名于海内外。
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九华山佛教至明初获得显著的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存真身(肉身)5尊,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诞辰,九华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萨自有他特殊的因缘感应,才能得到民间一致的信仰!
- 4 -
朝拜九华山请净身,净口,净意,虔心礼拜
四海佛子,同心同德,朝礼九华圣境,学习地藏菩萨精神。
九华山部分主要圣地- 化城寺—祇园寺—肉身宝殿—旃檀寺—通慧禅寺—百岁宫
化城寺
九华山开山祖寺、诸寺之冠。化城二字,源自《华严经》“佛指,化城”的典故。
化城寺是地藏王亲自主持修建并长期居住的惟一一座寺庙。
殿内有明崇祯皇帝、清康熙乾隆二帝御赐横匾,圣旨和文物。寺后藏经楼是九华山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里面保存着无暇和尚用自己血配金粉,用时28年书写的《华严血经》。
置身寺内,常能听到钟声回荡耳畔,红日西沉,白云归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应。这就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钟”。
图片 无暇和尚书写《华严血经》
祇园寺
九华山惟一一座宫殿式庙宇,九华山“四大丛林”之首。
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层次分明,如佛以不同根基讲述不同法理,却又次第分明一样。
寺院借松林、溪流天然景致衬托,更引人入胜。寺前甬道,由百块石条铺砌而成,均刻有三个浮雕图案,左金钱古币滚圆,纵看如两串金钱,象征释迦牟尼佛的圣迹。中一路方形图案,如一条斗方画图集锦条幅;三步一朵盛开的莲花,引领着凡夫踏入佛国净土。
肉身宝殿
“不到月神殿,不见菩萨面”,这里供奉地藏菩萨应身肉身,常年香火不断,殿中地藏王菩萨的月身塔,供奉着多尊地藏王菩萨圣像,各地信徒至此从左至右,沿顺时针虔诚绕塔念佛。
寺前99级台阶,象征着金地藏99岁圆寂,三步一拜拾级而上,于叩首间感受地藏王菩萨的宏天大愿。在一叩拜一抬头间,分别看到地藏王菩萨穿着袈裟救度着世间客。
旃檀寺
旃檀禅林,九华山规模最宏大的殿宇建筑群,明净大法师的真身供奉于此。相传建成之时正梁剪彩菩萨显灵,正梁刚一落位下起了滂沱大雨,此正巧应对了俗话所说的雨淋“万年梁”,为大吉兆。这里供奉千手观音,也是九华山香火最为旺盛的寺庙之一,是香客游人必到之处。
通慧禅寺
寺前溪水潺潺,曲径而通幽,鸟语伴花香,据传康熙皇帝曾经微服察访此地,是修身养性、自度度人的殊胜圣地。
通慧禅林内供奉着一位女性肉身菩萨—仁义师太的肉身。
仁义师太,1995年11月28日晚七时圆寂。享年85岁。其弟子打开存放已3年零2个月的坐缸,见仁义师太端坐缸里,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清晰,身体尚有弹性,入缸十指相向的手势已有变化,右手稍抬高作捻针状,这是她几十年来为病人扎针的姿势。仁义师太是中国佛教史上出现的首尊比丘尼肉身,现供奉在九华山通慧禅林。
从佛教史上看,修成肉身的比丘已是十分罕见,而比丘尼修成“肉身菩萨”者,古今中外佛教界尚无记载。仁义师太是有记载以来唯一女肉身菩萨!因其不凡的经历,成为九华山有口皆碑的传奇人物。
图片 仁义师太肉身舍利
百岁宫
明代无暇禅师肉身所在之地,也是九华山第二座肉身宝殿。
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远观如通天拔地的古城堡。整个布局因坡而起,层层上升,曲折幽深如迷宫。这里是百岁宫五百罗汉堂,为九华山独特的景观,也是目前四大佛教名山惟一一座,堂内罗汉千姿百态,气势壮观。
百岁宫也是看天然睡佛最佳的位置,据说有缘人才能看到,佛缘所致,心静眼明。
明思宗朱由检敕封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提额“为善为宝”,赐无暇禅师肉身塔“莲花宝藏”四字。
图片 无暇禅师肉身舍利
无暇禅师又名海玉和尚,顺天苑平人(今北京卢沟桥),此僧历游五台峨眉等山,于万历年间来九华山东崖峰结茅,名摘星亭,用功苦修,隔绝尘世,饥食野果,渴饮山泉,耗用20余年时间,以舌血掺和金粉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共八十一卷,天启三年(1623)寿126岁,临终口占一偈:
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
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
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
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
言毕安详示寂。弟子将其遗体装缸,三年后启缸,肉身面色如生、身体完好,遂装金供奉。其徒慧广随即“建寺宇,造戒堂,立方丈”,时人尊其年高,故改庵名为“百岁宫”。
天启六年(1626年)明帝朱由检敕封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题额“为善为宝”,赐无瑕禅师肉身塔“莲花宝藏”四字。
清咸丰年间,百岁宫遭火灾,大殿等全部焚毁,仅留下无暇禅师肉身殿,后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山僧惟能、普光、悟广为保护无瑕肉身,冒着风险将其秘密转移置地下,方逃过被焚烧的劫难。如今仍供奉在百岁宫殿内。
图片 黎元洪题字
天台寺—大愿文化园
天台寺
山是寺来寺是山,位于天台峰顶的天台寺,是九华山最高的寺院。
因唐时金地藏曾在此居住,此地成为佛教徒朝圣必去之地。
整个天台寺,东以青龙背为屏障,南以玉屏台为墙身,横卧于两峰间的凹地,布局奇巧,古朴和谐,浑然一体。
这里亦是看日出、观云海的好地方。
拂晓,凝视东方,启明星尚在,曙光初露。晨钟声间,红日喷薄而出,惊醒天地,到底是红日敲响了晨钟,还是晨钟唤来了红日?
置身其中,确有“一莲峰簇万花红,百里春阳涤晓风。九十莲华一齐笑,天台人立宝光中”的美妙感觉。
大愿文化园(地藏王圣像)
世界公认地藏菩萨道场,内明堂以地藏菩萨圣像为核心,以佛性为主题,依山就势的自由布局,展现着淳朴、怡然的空灵佛性。
高达九十九米的地藏菩萨露天铜像气势恢宏,与九华山九十九座山峰、金地藏九十九岁的寓意相一致。
整个铜像背东面西,以狮子峰为背景。太阳升起时,从正面看霞光万丈,如佛光普照人间。
驻足于菩前,抬头昂望,感受地藏菩萨的大愿慈悲,让人心生敬仰。低头叩首,每一次参拜都是内心的洗礼。